第65次汉字国际编码工作组会议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10-29 阅读: 13
2025年10月13-16日,ISO/IEC JTC1/SC2/WG2/IRG(汉字国际编码工作组)第65次会议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来自中国、韩国、英国、越南、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的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TCA)、Unicode组织、SAT大藏经文本数据库委员会等各IRG成员体代表,以及部分个人专家共计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团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辽宁大学等单位的19名代表组成。


会议听取了工作组各成员体活动情况报告,对各成员体提交的汉字编码工作集2024进行了第3轮审查,包括中国提交的1000个待编码字(含700个汉字和300个古壮字)。这些字符的标准化能够为地名信息处理、古籍数字化等需求提供基础保障。会议还审议了61项提案及文件,重点包括:CJK统一汉字部件编码方案、中国来源字形扩充、已编码汉字拆分、IRG工作原则修订、多文种混合字符编码问题等。
本次会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按照预定计划圆满完成了相关参会任务,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夯实教学根基,会议新增的千余字符解决了古籍、地名用字在华文教材中的“缺字问题”,避免因字符缺失导致的释义误差或显示异常,保障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二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学院的深度参与有助于将华文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如易错字辨析、方言字收录)转化为编码提案,推动教学标准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三是拓宽文化传承路径,古壮字等少数民族文字的标准化编码,为整理南方地区历史文献奠定基础,学院可依托此类资源建设跨境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服务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研究,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学院能在全球中文数字化进程中抢占标准话语权,最终实现“以技术固本、以标准拓疆”的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局面。
撰稿|曹钦明
摄影|邝晓东 龙佳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