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梦青春,“衣”同前行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4-06 阅读: 234
——2023年预科部班服设计和创意造型比赛圆满结束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港澳台侨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预科部于3月举办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服设计比赛和创意造型比赛。
此次活动分为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两个环节。预科部A班、B班、强化班共16个班级参加了班服设计比赛,12个班级参加了班级造型比赛。
现场决赛于3月22日晚在第一教学楼六楼活动中心举行。活动邀请了华文学院心理中心叶茜茜老师、预科部辅导员邱赛兰老师、李亚蒙老师、张瑾老师、谢文海老师、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魏业晋、2019级预科部班联会主席林兆斌、2021级预科部班联会主席林心瑜担任评委,各班班主任出席了本次大赛,部分学生代表也到场观赛。
一、班服设计比赛
各班代表依次以PPT的形式对班服设计的理念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强文一班班服的主色调为黑色,正面用竹子图案拼成“W”和“一”,代表文一,同学们通过竹子图案,表达了对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等品格的追求。强文二班班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作为主图案,大熊猫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温和可亲,蕴含着和平团结的意义。强文三班的班服以舞狮为主题,寓意着强文三班的同学们能像狮子一样聪慧勇敢、敏捷刚强。强文四班的班服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大写的“肆”代表强文四,整体图案运用水墨画的风格更是显得别出心裁。强文五班的班服在舞狮、绣球等元素的基础上添加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潮流完美结合。
B文一班的班服主图案为梅花,勉励着同学们要学习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B文二班班服设计融合了舞狮、绣球、折扇、爆竹、铜钱等元素,代表着B文二班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B理班的班服图案以“醒狮”为主题,鼓励着同学们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要勇往直前。
A文一班的班服设计以虎为主题,寓意勇敢无畏。A文二班的班服运用了“大写的贰、玉璧”等元素,表达着对同学们的期盼与祝愿。A文三班的班服将竹子、熊猫与“叁”字进行了搭配,希望同学们能谦虚求知、团结一心。A文四班的班服以泼墨做底,绘有顽强生命力的翠竹,传递着同学们面对困难的决心。A理一班的班服以丹顶鹤为主要元素,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A理二班运用国风山水图,整体设计既传统又新潮。A理三班的班服以青绿色为主调,象征春天,期望同学们如春天般充满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班服设计理念讲解的间隙,不少同学还展现了自己的拿手好戏:邝溢琦一首《光的方向》瞬间点燃了赛场!魏琳迪、张祢亭的朗诵《咏竹》与其班服设计理念相得益彰!几位同学的一首《纪念》,预科这一年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陈加妤的中国舞、黄文浩的双节棍、彭于芝的《桃花诺》……精彩的才艺展把比赛现场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二、班级造型比赛
造型比赛要求各参赛班级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在校园里拍摄各种青春靓丽的照片。
A文一班同学在操场站出了“A文1”,大合照上方“炙热的青春永不落幕”的文案让人感动不已。A文二班在操场上摆出了一个大大的“A”,同学们面对镜头比耶,青春感溢出屏幕。A文三班合作摆出的各种造型是对彼此友谊最好的诠释。A文四班的“迎面而来”和“一起走远”的合照,是“青春路上、你我同行”的最好表达。A理一班不仅在“忠信笃敬”校训前拍了大合照,还分享了身着班服的其他日常照,青春是大家的日常。A理二班同学在操场拍摄了寓意理二的“S2”造型,还以学院里的花墙为背景拍摄了多张合影。A理三班同学手持气球在操场上拍摄了大合照,多彩的气球展现了多彩的青春,象征着大家未来多彩的人生。
强文三班在新建的操场大门前摆出了各种活泼可爱的造型,展现了他们的活力和积极风貌。强文四班的拍摄地点选择了走廊,每天行走的“走廊”仿佛构成了漫漫的人生长廊。B理班的造型拍摄地选择了操场,灿烂的笑容洋溢着青春的喜悦。B文一班的同学们拍摄了背影照,背后的朵朵梅花正是他们不畏困苦的写照。B文二班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壁报前做了造型展示,坚毅的眼神传递着他们勇于拼搏的决心。
三、评选结果
经过网络投票和现场评委投票,得出了最终的比赛结果。
班服设计比赛:
一等奖 | A理一班、B文二班、强文五班 |
二等奖 | A文三班、A文一班、B理班、强文四班、B文一班 |
三等奖 | A理二班、A文四班、强文三班、强文二班、强文一班 |
优秀奖 | A理三班、A文二班、强理三班 |
创意造型比赛:
一等奖 | A理一班、B理班 |
二等奖 | A理二班、A文一班、强文三班 |
三等奖 | A文四班、A文三班、强文四班、B文一班 |
优秀奖 | A理三班、A文二班、B文二班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之美底蕴深厚。绘梦青春,“衣”同前行,我们用班服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次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服设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增进了同学们对国风的兴趣,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文:张桂花、刘凤梅
图:李亚蒙、凌燚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