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长,亦是老师,解锁双重身份华文教育新思路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2-16 阅读: 306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2022年海外华文教师“家庭华文教育及小儿童华文学习”线上研习班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海外华文教师齐聚云端共同学习。其中,有不少学员兼有“家长+教师”的双重身份,他们表示本次研习课程给自身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均带来丰富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技巧。
郑敏:学以致用,开拓华文教育新思维
学员郑敏任教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图宾根中文学堂,参与学堂的组织以及汉语小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同时,她还是一名12岁混血男孩的妈妈。她表示,在海外长大的孩子更需要好好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参加此次研习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对家庭华文教育有更多了解,能够更好教育孩子和学生。
郑敏十分感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此次课程有助于她解决目前遇到的许多教学难题。由于缺乏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且孩子本身学业课程较多,学习汉语时间越来越少,这个难题困扰郑敏许久。这次培训中,郜楠老师“绘本故事教学与幼儿读说能力培养”和李敏老师“亲子绘本阅读”给她许多启发,“可以见缝插针地让孩子读绘本,养成晚饭后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带孩子看中文纪录片和动画片,如‘典籍里的中国’‘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等,激发和保持孩子学习华文的兴趣”。
郑敏的孩子朗读中文
郑敏还表示邓茂老师的“少年儿童心理专题”课程深深触动了她。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进入叛逆期,这其中包括对汉语学习的各种抵触,学习少儿心理对于了解自己孩子和学生们的华文学习心理很有帮助。另外,卢艳老师在“幼儿多媒体游戏设计与运用”课程中分享的幼儿游戏设计和制作方法也使她获益良多,她表示要用学来的制作技巧,教会孩子们如何做游戏,并且把孩子们的成果进行课堂分享,从而提升学生的华文学习热情。
郑敏指导孩子写汉语菜谱
廖志坚:从“心”出发,激发华文学习真热情
学员廖志坚是意大利西西里华文交流协会教务负责人兼中文老师,在海外传播华文十年有余。同时,她也是2名混血男孩的母亲。“踏上华文教育之路的初衷和愿景是希望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中文的良好环境”,“作为母亲,希望孩子能坚持学习和使用中文;作为一名华文教师亦是如此,希望学生能一直保持学习中文的热情”。她认为这次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组织的“家庭华文教育及小儿童华文学习”相关课程让她收获颇丰。
严萍老师的“海外家庭亲子华文教育”课程令她深受启发,教会她如何重燃孩子对华文的热爱。“严萍老师的课堂是如此真实,如此贴切。在中西文化差异下,能坚持亲子华文教育实属不易。”从严萍老师的实例分享里,廖志坚学习到亲子华文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让孩子多多感受中国文化和历史,以提高孩子对华文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才能让孩子们有学习华文的热情。
廖志坚孩子所书“福”字
廖志坚还称赞李盛梅老师的“跨文化背景下小儿童华文学习心理与教学探索”为“有温度的分享”,“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往一些做法的弊端,更清楚地意识到当初自己没有及时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去调整华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造成了教学的困境”。李老师的课程分享使她受益匪浅,“学习到如何去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上应实行灵活互动、采用多种课堂奖励等来激发儿童学习华文动力”。这些内容对她今后的家庭华文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有很大启发。
廖志坚与学生活动合影
贾昕:且教且学,走在“教好华文”的路上
学员贾昕在日本华学园任教,有着多年的海外华文教学经历。她提到,暨南大学举办的面向海外华文教师的一系列线上研习课程,华学园都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希望能互相交流学习感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贾昕表示,每次研习班的课程内容都丰富有益,这次的“家庭华文教育及小儿童华文学习”课程也不例外,让她不仅在亲子家庭教育方面,而且在教学理念和技巧上也得到很多启发。
贾昕研习上课图片
贾昕同样有着华文教师和家庭华文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她表示海外家长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随着孩子成长,母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能够带着孩子学习华文的机会也愈发难得。这次,李敏老师的“亲子绘本阅读”课程深深地触动她。她意识到,好的绘本不仅可以与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起阅读,也可以与进入青春期的大孩子一起分享、加深交流,通过亲子共同探讨绘本的趣味,培养孩子学习华文的兴趣。
贾昕孩子中文手工作品
她还表示,作为家长和华文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过去只是借助逢年过节的机会简单输出,总觉意犹未尽,而这次严萍老师的课程使她学到很多“润物细无声”的中国文化浸润的好方法。今后,她会将此次课程所学所得更好地运用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中。贾昕对暨大的老师和助教们的辛勤付出表达衷心感谢,感谢暨大华文学院让海外华文教师在疫情期间能够不断充电。她表示将学以致用,始终走在“教好中文”的路上。
日本华学园春节活动
供稿|华文教育系短期研习班管理团队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