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2022-2023学年秋季入学教育顺利开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9-05 阅读: 308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华文教育系华文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迎来了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第一个开学季。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高质量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华教系于8月22日至26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2021级本科生入学教育。此次入学教育包含学习指南、实践攻略、专题分享等多个版块,为萌新在华文学院的学习、生活提供全面指引和帮助。
一、学习指南
8月22日上午,在隆重的开学典礼结束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彭小川教授为同学们带来《名师第一课》——“网课状况下做最好的自己”。由于疫情原因,目前依旧采取网课教学模式。但随着新学年的开始,花椒们的课业任务以及学习难度系数都有所提升。彭小川首先为大家分析网课的利弊,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明确并牢记自己的学习目的;第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第三,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此外,彭小川也希望同学们能有意识地培养终身受用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等。最后,她借用2019级C6班印尼温宏顺的一句话“为我们的未来不放弃!我们要一起冲!加油!”来勉励同学们奋勇争先,不断进步。
23日上午,教务员吴敏玲老师为同学们全面、透彻地介绍了华文教育专业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吴老师向新生们详细展示了登录教务系统的方法及正确的选课步骤,介绍了通识选修课的类别,并强调了选课的注意事项,建议大家根据培养方案按班选课。在说明会尾声时,吴敏玲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随后,教学助理卢艳老师为2021级学生开展实践类课程的讲解。卢艳详细讲解了实践类课程的上课方式、课程要求、评分标准及考核形式,特别强调经典诵读(早读)、华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微型教学)、华文教学见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最后,卢艳细心为同学们解答了疑惑。
二、实践攻略
24日上午,华文教育系第十七届班联会主席许凤明同学在班联会纳新宣讲会上向新生介绍了班联会的组织架构,展示了疫情前后班联会举办的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加入班联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
在下午的讲座中,孙英老师首先抛出“人生三问”,即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我将去向何处?引导同学们找准发展定位,对未来三年的大学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孙英依据华教系《学生学习生活指南》,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动态监控、教学管理、奖学金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校园文化方面,孙英为新生们逐一介绍了院徽、系徽、系歌以及华教系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她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比赛。
专题分享
25日上午,2019级陈静娴学姐通过视频的形式带2021级的新生们云游了暨南大学的各个校区,并重点介绍了华文校区。她还向花椒们介绍了校园附近的旅游景点和美食,让新生们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5日下午的心理分享会由叶茜茜老师主讲。叶茜茜向新生们讲述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心理问题的渠道与方法。叶茜茜还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培养心理健康的小妙招:第一,了解自己;第二,接纳自己;第三,懂得求助。在分享会过程中,叶茜茜还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在线互动游戏,例如写出20个“我是谁”,写“致一年后的自己”等等,同学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26日上午,黄美凤(2019级B1班印度尼西亚学生)、许凤明(2019级A班马来西亚学生)、黄宝恩(2018级A班马来西亚学生)作为优秀学姐展开会谈。黄美凤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新生们在大学期间多参加比赛,不要因为“自我否定”而限制自己的能力。许凤明则针对网课学习给出了四大建议: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三,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四,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多实践。在学习之余,她也鼓励大家多参加一些社团或比赛,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去尝试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类的工作。黄宝恩向新生们分享了她刚接触网课时的窘境到逐渐适应,再到现在斩获学校甚至国家级各类奖项的过程。
26日下午,卢艳老师为大家开展公众号及线上活动的宣讲。卢艳首先给新生们介绍了华文教育系的吉祥物——花花和椒椒。接着,卢艳为新生们详细讲解了华文教育系公众号的团队成员、作用及板块内容。除了固定的12个板块外,华文教育系公众号还会不定期推送各类比赛以及节目,卢艳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公众号上举办的各类活动,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
至此,为期一周的华文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入学教育圆满结束。经过一周的入学教育,2021级同学们表示对华文教育系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老师们的叮嘱以及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在华文教育系这个大家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华文教育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