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学院第四届语言应用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暑期班顺利开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7-01 阅读: 246
2022年6月28日上午,第四届语言应用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暑期班(以下简称“暑期班”)在我校华文学院正式开班。本届暑期班由我校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院主办。暑期班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韩国国民大学等100多所海内外高校近2300名年轻学者与学生报名。
本届暑期班承接了前三届暑期班的成功经验,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了强大的授课团。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暨南大学谭力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张积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北京大学鹿士义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江新教授、中山大学佐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教授、王瑞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蔡振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复旦大学徐坤宇副研究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张金桥教授、徐贵平副教授、李悠副教授、刘敏博士担任了第四届暑期班授课教师。
(暑期班专家学者与同学们线上合影)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教授,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教授,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张小欣教授线上出席本次开幕式。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华文学院副院长杨万兵副教授、华文考试院院长王汉卫教授、华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静教授、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李计伟副教授出席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院院长张金桥教授主持。
邵宜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探索宇宙深处和内心的奥秘是人类关注的两大问题,而内心即是我们的大脑。语言应用研究的关注点在于语言学习。认知神经和大脑内部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仍等待我们去探究。”邵宜对参与暑期班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讲座教授和筹
暑期班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祝福各位取得良好的收获。
(暑期班开幕现场)
开班首日的五场讲座,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应用语言研究和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方向。
首先,杨亦鸣教授以“神经语言学背景下诗歌韵律与语义交互脑机制研究”为主题开启第一场讲座。杨教授阐述了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神经语言学?如何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并从古诗阅读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汉语诗歌关键韵部押韵的神经机制两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押韵的认知神经研究进行分享。
接着,张清芳以“汉语书写产生过程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行为和脑电研究”为题,阐述汉字书写产生过程、书写中正字法和语音激活的认知神经机制、书写运动参与汉字字形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
徐坤宇副研究员以“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题,讲解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电磁波仪器使用等技术理论问题。学员们结合实际纷纷提问。如 “多模态的教学法如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徐老师针对该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回答,她指出,多模态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改进教材设计;其二,改进教学现场效果,关注于改进教材设计。可以观察小学一、二、三年级不同层级的学生的表现,看他们的词汇量是否与教材匹配。在应用层面,还可以将电子材料与纸质材料作为对比项,将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对比。
蔡振光以“Structural Priming as a Tool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Research”为题,阐述了如何应用结构启动效应研究句子结构等语法问题。讲座引发了学员的讨论,不少学员在问答区内纷纷留言。如“Is that any reason that people are more likely lose DO in Chinese?(有什么原因可以解释人们在使用中文时常常会漏掉DO这种情况吗?)”“在第三部分分享的实验1中,省略的VP有无可能是因为没有发音所以没有较强的启动效应,而不是因为没有VP存在,也就是说语音是否实现对句法的影响?”“结构启动任务能否应用在汉语双字词研究中?”等等,他对学员们的问题都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
最后一场讲座由张金桥教授主讲,他以“汉语程度副词“有点”的等级含义理解的语境效应”为题,对语用学会话含义理论进行梳理,并解释了等级含义的概念以及等级词的双向解读。最后分享了“汉语母语者‘有点’等级含义理解”的相关实验与结论解读。
本次暑期班在zoom平台和华文学院视频号同步直播,开班首日观看人数累计超过2500人。
“语言应用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暑期班”是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院的品牌项目。学者们依托平台集中汇报了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研究视角、技术方法等方面各有创新,从多个维度探索了语言应用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键和热点问题。线上线下的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互动,畅所欲言,在讨论中的思想碰撞启迪了智慧的火花,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文/李舒傲
图/袁佳慧、杨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