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要素打开华文教学新大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5-05 阅读: 117
——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玛利亚瑞晶娜学校专访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2022年海外华文教师“多元要素辅助华文教学”线上研习班正有条不紊进行着,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海外华文教师齐聚云端共同学习。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玛利亚瑞晶娜学校共有10位老师参加此次研习,均表示近半个月的学习收获颇丰。
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玛利亚瑞晶娜学校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天主教学校。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文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该校积极组织校内老师尤其是新老师参加此次“多元要素辅助华文教学”研习班,并在课程学习后开展研讨会,相互交流分享,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促使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
(老师们上课截图及集体讨论图)
玛利亚瑞晶娜学校华文部主任许涓涓老师表示,作为一名中文老师,应该具备“文”“舞”双全的本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不但要把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还要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在此次研习班的课程中,她学习到各种传统艺术,最吸引她的课程是王杰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她了解到民族舞蹈注重肢体语言,动作、眼神的到位十分重要,她发现自己过去舞蹈教学中的不足,希望在之后的课程里进一步增进对民族舞蹈的了解,并逐步把掌握的小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何志扬老师评价道,“跟以往研习班侧重于如何教语言知识点不同,此次研习更侧重于不同的辅助教学技能的训练”,这让他收获了丰富又实用的教学知识与技巧。最吸引他的课程是熊玉珍老师的“MG动画制作与运用”,跟着课程一步一步创作出自己想要的动画,极大地解决了在网络上找不到合适教学视频的难题。他希望能利用假期时间,将之后自己教学中所需的动画都制作出来,在制作过程中巩固所学技巧,也将此次研修班所学知识尽早应用于教学中。
林凤兰老师表示,通过此次研习课程不仅学会很多实用技巧,也让她反思如何将这些技巧与幼儿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创意认字卡、短句卡、声调卡和纸艺作品等都很适合儿童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编译简单句子,也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许涓涓老师、林凤兰老师参加线上研习图片)
林桂香老师毕业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再次回到母校学习,她用“幸运”一词形容自己的心情。她表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多样的技能,此次研习课程对她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她特别提到通过陆佳幸老师的“纸艺、结艺技巧与教学运用”课程学习到传统剪纸、制作小灯笼等技能,她希望能借此提高教学趣味性,尽可能将华文知识都通过活泼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
(林桂香老师、陈德森老师参加线上研习图片)
陈德森老师也表示特别喜欢陆佳幸老师的“纸艺、结艺技巧与教学运用”课程,跟着陆老师一步步将一张张纸变成一只只生动的蝴蝶、老虎等,十分有趣,应用在华文教学上效果将会很好,还能通过纸艺提升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技能,促进手眼协调能力,提升中华传统的美育教育。
苏文婧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新上岗的老师,暨大多元化的课程可谓是及时雨,让她受益匪浅。尤其是徐荧老师的“创意舞蹈创编与运用”课程,让她学会如何给儿歌编创动作。在徐荧老师的指导下,她编创了一首儿歌,教给学生后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深受学生们喜爱,这让她对未来结合舞蹈进行华文教学充满信心。
(苏文婧老师、赖运航老师、梁秋珍老师参加线上研习图片)
赖运航老师表示非常喜欢苏宝华老师的“华文音视频制作方法与技巧”课程,苏老师生动又幽默的教学方法教会大家通过剪映编辑视频,通过画中画、音视频分离等多种视频剪辑技巧制作出完美的微课视频。通过这次研习,他将努力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自己的华文教学中,使之转化为教学工具,进一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在拓展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梁秋珍老师说,她在电脑操作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卢艳老师的“华文课件制作与运用”让她进步很大,这门课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让她逐渐掌握制作课件的技巧;蔡丽老师在“板书及思维导图设计与教学运用”课程介绍“汉字树”等知识点讲练呈现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字词的记忆,又可以用来学习或复习生字词,可以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她的教学带去新的启发。
玛丽亚瑞晶娜学校一直重视教师能力的发展,借此研习班的契机,一方面促进新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华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并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当地华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在培训结束后,该校教师将不断吸收消化培训内容以优化教学方式,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多元要素运用在华文教学中,精心打造科学有趣的华文教学课程,更好地为当地华文教学服务。
供稿|华文教育系短期研修班管理团队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