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第五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文教学与研究》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特邀报告(三)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12-21  阅读: 67






第五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文教学与研究》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接近尾声,精彩纷呈。本期摘录第场特邀报告精彩内容。

一、特邀报告第五场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联结知识

邢红兵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的过程是探索相关联结知识的重要视角。学习者认知加工的特点、不同语言加工机制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及区域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者认知特点以及汉语认知加工的特异性是在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下值得关注的五大问题;研究者需要深入探索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语言学等多个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的学科;联结知识主要包括符号和意义、符号和符号、意义和意义;汉语知识体系的联结关系对汉语学习者具有启发性价值,于具体教学和研究中应凸显联结知识的作用。


邢红兵教授做特邀报告


What Kind of Pedagogical GrammarDo We Need?

王志军教授  马萨诸塞大学

教学语法是服务于教师教授学习者某种目的语的专门性语法,具有准确性、有效性、词法性、语境化、说写结合、跨领域性、规定性与描写性、综合性与语别化、引入韵律语法、简易可理解性等十个突出特点。

针对业内相关语法解释和语法规则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这一问题,明晰教学语法在语法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尤其重要。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参考语法、学习者语法都属于广义的语法理论体系,但其内部具有明显区别。

王志军教授做特邀报告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涵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曹贤文教授  南京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名称经历“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一系列核心概念更迭;当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需明确包括“国际中文教学的性质和类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类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内涵和目标”“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发展”等四个重要理论问题;各界学者需继续深入探索学科内涵并发展新的空间,不断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

曹贤文教授做特邀报告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周小兵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专用中文包括专业中文和职业技能中文两个层面,不同层面中文学习者需求不同,相关的现有教材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价值包括方便中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走出去、中文走出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四个方面;另外,“中文+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在于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对接企业、优化教学与教材编写、组建高质量教育团队、国内外培训班与职业学校相结合、制定“鲁班工坊”建设标准等六大方式。

周小兵教授做特邀报告)


二、特邀报告第六场

新时代华文教育的大目标:书面语教学与研究

李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融入世界的最佳途径。信息化时代,汉字“难写”已不再是困扰华语教学的关键。为了打破拼音成为“首选文字”,汉字作为“被提取文字”,拼音与汉字被称为“连体文字”的窘境,更新汉字教学观念迫在眉睫。另外,加强中文书面语教学是学习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水平,记录文字特殊性、口语与书面语差异性等的必然要求。


李泉教授做特邀报告


谈谈华语教育现代性与华语传承多源性问题

曲卫国教授  复旦大学

当代文化作为一个宏大议题,是多元文化传承、互动的结果,较之传统文化有其共性和特性。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这一现实对华语教材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中国文化相关教材内容大多距今久远,较为陈旧;以差异性介绍各国文化之别,仅涵盖特殊文化框架,相较于使学习者真正了解中华文化这一目的存在较大偏颇。新时代华语教材内容亟需根据时代要求重新明确内涵定位。


曲卫国教授做特邀报告


词重音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声调习得的影响研究

叶军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母语词重音对学习者汉语双字调的迁移,一方面佐证了韵律迁移假说,另一方面表明在不同类型语言之间,不同层面的韵律表征会发生“跨界”影响。

通过“母语韵律特征是否影响二语韵律习得”这一实验,对汉语母语者的PVP、英语词重音的PVP、学习者对汉语声调PVP的感知、学习者汉语声调产出的PVP进行试验监测。证明英语词重音存在比较固定的PVP组合模式;母语词重音的PVP对汉语双字调具有迁移作用;英语和汉语的词韵律影响是双向的,韵律迁移假说在此范围内成立。

叶军教授做特邀报告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若干思考

施春宏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凡是以工程化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某项教育教学功能为目标,都可以将其归之于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立足实践取向和实施策略的差异性,可对其进行两种基本路径的划分——基于工程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与面向工程化的国际中文教育。

产品导向和问题驱动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实践中,必须形成以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建设为基本动力的、可供中文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的产品;要建立合适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模式,具备系统化、组块化、程序化、结构化、组织化、重反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必不可少;工程思维、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过程中容易忽视、混淆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施春宏教授做特邀报告


东南亚高校中文及相关专业发展状况比较

吴应辉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东南亚各国高校在中文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对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火车头”的牵引作用。

对比东南亚各个高校中文教育状况,需要立足于中文及相关专业分布密度,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中文人才培养特色,中文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情况,以及东南亚各国高校与中国高校合作情况;主要问题集中于“两个缺少”:缺少著名研究机构及学者,缺少中文教育著名高校。为此需要加强引导东南亚有关高校开展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而提升东南亚中文教育在全球中文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吴应辉教授做特邀报告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姚双云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互动语言学有助于描述在各种专业领域使用口语的规则,较之外语教学与习得,更多地出现在相关应用语言学领域,被广泛用于处理各行各业,与口语中实际问题的描述、解释和解决相联系;课堂互动、语言学习、语言能力评估、材料设计开发与语言教师教育均为互动视角下的主要议题;基于互动视角发展,颠覆了话语修复是语言不流利的表现这一传统认识。教学中是否采用修复手段,何时采用修复手段,取决于课堂教学具体语境与教学目标。


姚双云教授做特邀报告


跨文化中文教学:认知方式转换与对接

陈忠教授  澳门大学

汉英差异呈现系统性,根源于认知方式这一共同动因,打破了看似彼此不相干的局部符号的表层差异。认知方式的转换和对接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议题。语言折射出认知方式,即汉语、英语认知与表征世界的方式。中西方的姓名顺序、整体和部分的优先顺序、范畴化的途径均为同一个世界中所存在的不同认知方式的有力证据。


陈忠教授做特邀报告




图文/第五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