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新创期刊《华文学苑》召开首次海外华文教育专家座谈会 ——暨《华侨青年》期刊发展论证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5-14  阅读: 147





北京时间202158日晚,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期刊发展与栏目建设暨《华文学苑》与《华侨青年》办刊工作研讨会”。研讨会采取线上形式进行,会议主持人及暨南大学嘉宾在广州主会场参会,海外嘉宾来自全球20余国家,分别在日本、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通过线上形式参与。研讨会议题为“期刊发展与栏目建设”,主要就《广州华苑》改版为《华文学苑》,以及《华侨青年》办刊工作等内容展开讨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首先致辞。邵宜向出席本次研讨会、身处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华文教育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华文学苑》是一个综合华裔学生学习成果、海内外华文教师教研心得、海内外华校华教机构管理经验等交流阵地。邵宜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将《华文学苑》作为交流平台,听取海内外华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经验、想法和诉求,向打造“全球华校联盟”盟刊目标努力,为海外华文教育做好服务,为中华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华侨青年》要承接好《广州华苑》职能,继续服务于海内外侨三、侨四代,打造属于海内外华裔新生代的综合期刊。

随后,《广州华苑》副主编马萧萧回顾了刊物办刊历史,并介绍了我院去年新获批期刊《华侨青年》的办刊方向及栏目设置等内容。她谈到,《华侨青年》将承接原《广州华苑》办刊内容,面向海外华侨华人青年,关心及关注他们作为“华侨华人社会的骄傲和未来”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马萧萧回顾《广州华苑》办刊历史)

现《广州华苑》主编方李瑾阐述了《华文学苑》未来办刊情况,并期盼各位专家对刊物的发展与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他指出,为更好地服务海内外华文教育界,在《广州华苑》办刊三十周年之际,刊物战略转型,更名为《华文学苑》,并将致力于聚合海内外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资源,打造服务于“全球华校联盟”的新期刊。方李瑾讲到,刊物改版后的主要读者对象定位是海内外中华语言文化学习者,华校教学及管理人员等,希望通过《华文学苑》这本创新的期刊,为海外华文教育教、学、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他也期待海内外数万名读者,如华校师生及家长,华校华教机构管理者、暨南大学师生校友等能够关注此期刊,以此为平台进行交流并从中受益,真正促进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方李瑾介绍《华文学苑》办刊情况)

接着,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对期刊的创办表示祝贺,并对两刊未来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迪拜你好学校校长叶奇建议刊物从栏目定位出发,建议增设“旅游汉语”“国潮”等栏目内容,并增强对华文教育中家庭合作项目的关注;加强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加拿大中文教师协会会长程龙教授从读者阅读体验和刊物传播角度出发,提出了刊物应顺应5G时代技术发展的新要求,融合和增加视频发布等形式。新加坡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语言中心吕耀东主任从读者需求角度出发,建议《华文学苑》可结合课程教学,分享华校老师在当地的教学心得与挑战。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副主席郭晓辉提出,办刊工作应利用全球华文教育资源,通过与相关华教机构及媒体公众号的联合,快速辐射全球华文读者,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他表示,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愿积极配合期刊所需,一起打造好全球华校的交流平台。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学术组王波老师也提议,通过刊物有效连结“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华人媒体”这三个重要的部分。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从融媒平台发展方向,建议打造一个“全球华校联盟”的资源平台。同时,他提出“教、学、研、产”四个方面的定位,希望期刊能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与国内相关科技公司合作,实现资源融合。这一设想也获得了其他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西班牙暨南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吴茜就“青年”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蒋忠华希望栏目内容能够关注华三代、华四代孩子们的生活和发展,让学生对未来学生生活有更清晰的规划。

加拿大资深教师缪熙从技术编辑的角度,为会上的各位专家老师展示了如何用HTML5技术,结合图文进行交互式教学。印尼三语学校协会会长陈友明表示,希望刊物能成为锻炼、提高海外华裔青少年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有效工具和平台,成为培养海外青年作家和未来学者的摇篮。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代表袁军从欧洲的学生情况出发,希望刊物增设不同等级的阅读资料栏目。巴拿马华人工商总会会长罗炳年表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这个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环节尾声,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郑洁珊结合印尼华文教育现状,对期刊名称和面向对象等提出了建议。

(部分与会嘉宾视频画面截图)

此次研讨会是一个开始,后续我们将通过更多渠道,接收海内外华文教育同仁的真知灼见。新期刊将竭诚提供平台,推动海外华文教师教学能力及海外学生中华语言文化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全球华校归属感,助力全球华文教育发展。

(文/王美儿 图/姬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