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郭熙:平凡教师 风雨兼程的科研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0-09  阅读: 424




提到郭熙二字,院长、教授、博导、主任、会长、理事、客座教授、咨询顾问、执行主编等标签迎面涌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问到郭教授的网名——“九一斋主”的典故,他幽默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是“臭老九”一个。


淡漠名利的硬核实干家

99日,郭熙教授在暨南大学举行的2020年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中获得了“十佳科研先进个人奖”。此次评奖为首届校级荣誉奖,同时也被誉为暨南大学“最高荣誉奖”,说到参赛初始,郭教授说,参评是学院领导促成的,自己只想做好研究。包括获奖之后,一听说学院要对自己的科研经历进行介绍和采访,郭教授也是拒绝再三。已到凌云仍虚心,郭教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践行了自己“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人生准则。

图:郭熙教授一行访谈马来西亚董总前主席郭全强先生(左二)后合影,左一为郭太太,右一为居銮中华中学廖伟强校长。


郭熙教授目前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9ZDA311、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9AYY003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项目KYR17001等三大项目负责人。自2016年起,郭教授即带领团队开始筹划建设海外华语资源库,并多次携课题组成员亲赴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调研,目前收集资源已覆盖33个国家,共计266名受访者。问到郭教授在抢救语言资源中遇到的困难,他只是笑笑说“太多了,说不清了”。与马来西亚著名华教领袖郭全强先生的访谈经历是郭教授最为难忘的记忆之一。当时先生重病缠身、身体虚弱,其家人不愿先生遭外界打扰。但郭教授最终还是克服阻碍顺利完成了访谈任务,将很多重要的信息“抢救”了下来。同年,郭全强先生逝世,享年90岁。郭教授每每谈及此处,总忍不住感慨“我们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啊!”马来西亚教总主席王超群先生对此也十分敬佩,对郭教授说:你是唯一一个把他最后的东西留下来的人。

图:郭熙教授访问中爪哇华文教育协调机构


2019年,在带状疱疹的折磨之下,郭教授体重暴瘦十几斤。虽身体抱恙,但他依然如期完成了在日本数月的教学任务,还在汗如雨下的武汉扶腰站立讲学数小时,更有甚者还坚持侧卧蜷缩在办公室沙发上,与项目组成员逐字逐句地打磨项目申请书……就这样,郭教授带着沉重的教研任务,不仅战胜了病魔,还带领课题组成员取得了重大科研进展。郭教授说到自己遭遇的故事(mó nàn)时,总是云淡风轻地笑着,大有“烈火焚烧若等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意气。




漫漫华语研究路 风雨无悔二十载

20003月,郭熙教授代表南京大学与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建立合作,开始了与华语的结缘之路。风雨二十年,郭教授带领团队将这块语言资源富矿精心打磨、献于世人。

尽管是在偶然情况下被激发的研究兴趣,但不到十年时间,郭熙教授即撰写、发表华语研究相关文章三十余篇。从事语言研究以来,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杂志发表语言学论文130余篇;已出版《中国社会语言学》《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华语研究录》等著作,主编《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全球华语文献选编》《当代语言生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生活要况》,参与主编《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等。此外,还撰写了多篇咨政报告,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如《应重视华侨子女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海外华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台湾埔里镇语言生活观察》等,均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在境外华语研究等相关领域,郭熙教授主持完成各类课题十余项,对该领域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学术积累。李宇明教授在一篇序言中,评价其在华语研究的方方面面,“处处有新见,时时闪智光”。

图:郭熙教授主要著作

图:郭熙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


郭熙教授自2003年入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先后连任两届华文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2005年,教育部语信司与暨南大学共建海外华语研究中心,20194月,双方完成第三期续建签约。依托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组织学术会议多场,如“全球华语论坛”“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项目工作会”“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国际研讨会”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商华语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目前,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的团队人员年富力强,学科背景多元,富有团队精神,已经合作完成多个国家级项目,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不做明星大专家 只是教师和学者

郭熙教授自1976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至今始终保持站在一线讲台的状态。他曾在苏丹、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多所海外大学客座讲学,并协助非洲苏丹喀土穆大学、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建立中文系,影响深远。201812月,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网络平台全球直播,邀请郭熙教授作了题为《华语的难与易》的讲座。原计划容纳一百人的直播平台,瞬间涌入了四百余人,来自全球各国的老师、学生反响热烈。不管走到哪儿,他似乎总是不乏“学术粉丝”。201910月,我有幸跟随郭教授到广西师范大学海外校董研习班讲学并参与访谈项目,亲眼见证了他的“人气”。首场讲座间隙,来自北欧、北美、南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的校长校董们纷纷组团排队希望跟郭教授合影,他则温和宽容地站在台前配合各国代表的热情,风度翩翩又平易近人。访谈项目也由于郭教授的“名气”出奇地顺利,大家一听是“暨南大学”“郭熙教授”,不仅毫不犹豫地答应接受采访,甚至不少人主动请缨希望能助力调研项目。

图:郭熙教授与加拿大校董、校长代表团合影


郭教授有两句在我看来类似口头禅的句子,在师生交谈中时常出现,一是“你有什么问题”,一是“这就很有意思了”。他不止一次教导学生,语言源于语言生活,源于应用,研究源于问题,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故作高深,文章写出来是要让人读的,别人读不懂,那是写的人没说清楚。不少人评价郭教授“很接地气”,不仅仅因为其待人低调谦逊、平易近人,还因为他具有把语言学专业的学术论文写成通俗易懂的小科普文的能力。我也时常见郭教授身边围着学生和年轻的老师们热情地跟他分享自己的语言新发现,郭教授也总会发出“这就很有意思了”的褒奖,既有对年轻学者、学生勤于思考的肯定,也是对研讨问题发自真心的热爱。他总是毫不吝惜、全无保留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指导。在一个科研团队里,郭教授既是主心骨,凝聚力量共前行,同时也是大家长,诲人不倦同进步。

青年寄望:做人应善良 科研当虚心

谈到对年轻人的寄望,郭教授分享了两点,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他说,人要与人为善,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需要你帮忙的时候,都应该慷慨相助。我们一路走来,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次伸手,对对方却是至关重要的。做人、做事不能什么都想着回报,也不要总想着名利。年轻时如果太看重一些虚名,做人就不容易踏实,基础也就不扎实了。做学问就是要坐得住,要多看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读书、开阔视野。条件允许的话,要尽可能多做田野、实地调查,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更不要怕受冷落。科研必须虚心,必须勤奋。融会贯通也很重要,因为学问是互通的。要记住的是,学问一定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爆发出来,思路也就更加开阔了。

在郭教授眼中,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和做学问的普通人。在我们眼里,郭教授是,却又不仅仅是。再过一年,郭教授就要退休了。他说,退休后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一个院子,闲时种种菜,能吃,还锻炼身体。不过,他也说,这一愿望可能很难实现了。



/林瑀欢  供图/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