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汉语特征与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拉开帷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2-02 阅读: 199
2019年11月30日上午,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汉语特征与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隆重拉开帷幕。来自美国、西班牙、新西兰、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国内各大高校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跨学科视角下的汉语特征与汉语教学研究、国别化汉语教学模式、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库与教材建设、汉语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等相关议题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上午八点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党委书记史学浩书记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致欢迎辞,向各位远道而来参与本次学术盛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提到,学界在对汉语本体进行多年研究后形成了对汉语特征一定的认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感受汉语,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譬如从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待汉语,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见解。多维度跨学科审视汉语特征,应该是也必将是未来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希望“汉语特征”这样的研讨会不仅仅是汉语学者的学术平台,也是所有关心汉语研究、关心汉语推广的人都参与其中的交流盛会。这次会议是个很好的开端,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朋友、新朋友参与进来,共同推进汉语研究向前发展。邵宜预祝各位专家、学者在接下来的会议日程中获得愉快且舒适的体验,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致欢迎辞)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张玉金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实现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汉语特征“这个话题选择得非常好,它关注到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性,汉语有属于自己的特征,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语言学的理论,而应该吸收其理论中适合的地方,再根据汉语特征进行改造。然后,根据汉语的特征研究汉语的本体,有针对性地提出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内外学者对汉语本体知识以及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潜心研究与创新发展。希望各位专家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背景、自媒体环境以及国际新局势,就汉语本体特征的挖掘,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的统筹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形成共识,一同为汉语走向国际提供更多元的思路与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华文学院自1993年成立至今,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年来在境外先后共设立了30余个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点,成为各类考试的考点和测试点,还创办了学术期刊《华文教学与研究》等,可谓是“南方之强”。他认为,该会议从2009年首次在厦门大学召开至今已上了两层台阶。一是加上了“汉语特征”这个主题。国际汉语教育架起了一道桥梁,一端是汉语的特点,另一端是当地的国情、民情和语情,意即要根据汉语的特点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法,也要根据对方的实际传播汉语。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座桥梁架起来,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就有可能很好地走出国门。二是加上了“多维度、跨学科”的主题,语言学不能总是圈在自身的领域中,语言教育牵连着人的认知、文化背景和社会行为等。祝愿该会议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希望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进一步兴旺发达。
(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致辞)
上午9时,开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幕,与会嘉宾一同到学院正门的五洲学子塑像前合影留念。
(会议合影)
开幕式当天上午,首先进行的是两场特邀学术报告,分别邀请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贾益民教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李红印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胡士云教授及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卢福波教授做学术报告。
11月30日至12月1日期间,大会设置了四场特邀学术报告,十三组分组论文报告,30日晚上特设了一场“汉语教学与研究前言沙龙”。会期内,专家及学者们围绕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跨学科汉语研究、师资培养、信息技术、资源库与教材建设、学习者研究等七个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为更好地从汉语特征出发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更有针对性地编写汉语教材,2009年,在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的发起下,首届汉语特征与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由厦门大学主办。此后,重庆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陆续主办了该系列研讨会。
(文/李洁麟 李钰 图/萧桂珍 刘颖 贾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