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7-08-18 阅读: 163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写于2017“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暨南大学8月班
2017年8月1日至18日,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位学员,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项目的集中学习、培训。
安心进修 努力装备
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和挑战,学员们来到花城广州脱产进修。每一天,从上午8点30分至下午17点30分,学员们克服高温天气、生活习惯,安心学习,努力装备。学员们先后学习了华文教学方法与评估(“华文语法教学”、“华文词汇教学”、“华文教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综合方法”、“华文教育技术”、“华文教材分析、评价与使用”、“华文教学测评”)、文化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华文知识与能力”)。学然后知不足,学员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在课堂外不断切磋,积极交流,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融入集体,团结协作。
名师云集 学以致用
担任授课的均为华文学院的知名教授、副教授,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于一体,全情投入,打造精品。他们放弃休假,顶着酷暑,辛勤耕耘。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教授们都耐心回答,详细讲解。在授课间隙,教授们走到学员们中间,调查并询问各国各地开展华文教育的情况和需要。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选用教材、教学评估等课程,全方位地帮助学员们了解汉语言文化教育的规律,提高具有针对华裔教授华文、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国际视野的居住国公民。进修的最后阶段,学员们参加了《华文教师证书》考试,针对华文教学实践、华文教育职业能力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评估。
专题讲座 知行合一
三次专题讲座,学员们系统了解了为创新华文教育发展模式,提升华文教育发展质量,集培训、考核、认证“三位一体”的“华文教师证书考试”;在“中文写作训练法”中认识了不同体裁的作文,提高了中文写作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一带一路”专题讲座,理解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顺应了时代要求,而且引领中国由经济大国走向负责任的强国,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新视野、新思路——大国担当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一带一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踏着时代的节拍,引领并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使中华民族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考察 爱我中华
紧张的学习间隙,学院为学员们安排了三次文化考察,参观暨南大学,游新荔枝湾涌,登广州塔,游花城广场,夜游珠江;赶赴深圳,游览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欣赏金戈铁马、东方霓裳、龙凤舞中华等大型表演;到有“陶瓷之都”美誉的佛山,参观民间艺术博物馆“佛山祖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南风古灶”,在南海“黄飞鸿武术馆”观看了精彩的武术表演,游览了南粤名山“西樵山”。
爱心服务 全程陪伴
培训期间,正值广州盛夏高温期。顶着炎炎烈日,志愿者、后勤团队和班主任们协同努力,全面统筹规划。从接送机(车),到带领学员们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针对生活、学习、课业、健康、防蚊虫等方面的问题和需要,可谓是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保障。没有一位学员落下,没有一位学员跟不上学习进度。他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忘我,令学员们感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浓浓的亲情在流淌。
十八天的学习,不一样的经验。广交朋友,因华文教育而结缘。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的集中学习和培训,不仅自己得到了提升,更是提高了教学水平;有需而来,满载而归。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群挚爱华文教育的教师们,立志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贯彻到海外华文教育中去。立足于海外华文教学第一线,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授,引领当地华文教育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瞄准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推进华文教育的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
提高的是技能,培养的是情怀;拓展的是视野,开阔的是平台;栽下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友爱;感恩我们的祖国,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于超,来自德国•伍珀塔尔香草山中文学校,2017“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暨南大学8月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