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沿着时间轴线 触摸岭南文化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1-01  阅读: 511



 

10月27日,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前往广州市越秀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荔湾区陈家祠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中华文化传播”户外实践课程。

当日,同学们首先乘车前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该馆位于象岗,原为赵佗之孙——第二代南越王赵昧之墓,1983年被发现并发掘。

赵佗原为秦国大将,秦统一六国后被派驻岭南,封为南海郡龙川县令,秦末农民起义之际接替南海郡尉,按兵不动并吞并桂林郡和象郡,割据一方,后于公元前203年立南越国并称王。

南越国共传五帝93年,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其全盛时期疆域大致覆盖今广东和广西两省区。当时岭南地区百越先民还处在刀耕火种时代,而南越国的建立为这一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汉语、汉字、汉族礼乐文明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岭南。出土的玉器、工艺品反映出当时南越生产力水平的极速提高,从图腾交融、食品多元化可以看出当时南越各民族的迅速融合,岭南也因此迎来了第一次开发的机遇,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同学们又驱车前往陈家祠领略近代岭南建筑与雕刻文化的华丽与精致。

陈家祠始建于1888年,为广东省内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堂,也是陈氏学子赴省城赶考的落脚之处,故又名陈氏书院。它是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祠堂式建筑,装饰华丽、保存完好,是中国岭南建筑的代表。

陈家祠大量采用灰塑装饰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东西斋屋脊基座等。灰塑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亭台楼阁等图案,配合龙凤、花鸟、瑞兽、山水等陶塑,带来内容千奇百怪、给人强烈冲击感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石雕、砖雕、铜铁铸、彩绘也都精美绝伦,尤其木雕,其精湛的镂空雕刻技艺和创意赢得了同学们的长时驻足和赞叹。

 

在沿着时间轴线参观完两个博物馆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从西汉初年的汉越文化融合,到近代宗祠建筑的壮丽与精美,两千多年的岁月更迭,广东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后,只有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让汉语走向世界,实现“声教讫于四海”的宏伟夙愿!

(文:王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