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面向未来、资源共享的全系列华文教育工作平台——首届“港澳台侨及在穗外籍人士子女教育现状及未来”研讨会在暨大华文学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06-22 阅读: 637
6月20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携手广州市教育实验研究会、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召开首届“港澳台侨及在穗外籍人士子女教育现状及未来”研讨会,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资源共享的全系列华文教育工作平台。会议得到了中小幼教育界的认可和支持,广州市侨办副主任莫景洪,广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刘林睿,广州市教育实验研究会荣誉会长冯国文,广州市教育实验研究会会长、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史学浩等,以及广州各知名中小学校长及教学工作负责人,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及预科部教师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史学浩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此次研讨会将带给大家关于“港澳台侨及在穗外籍人士子女教育现状及未来”问题的一个全新的视野。同时会议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语言与文化交流先行的重要举措,丰富港澳台侨及华文教育内涵、密切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研究与交流,推进广州市华文教育和进程的一项有益尝试。
广州市教育实验研究会荣誉会长冯国文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为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交流搭建了有益的平台,为承接相关教育服务的学校提供了启迪与指引,既能促进大学的招生工作,又能为中小学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讨会议,并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冯会长还表示,在教育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向国际输出有“民族根与魂”的优秀人才。
广州市侨办副主任莫景洪从国内外形式、政策等宏观角度对此次研讨会做出重要指导。莫主任指出国外各界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学中文就是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华文教育从业者都要承担起传承的作用,要继承、发扬、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也提出华文教育有必要提升、规范和完善。莫主任肯定了华文教育的现行形式,如夏令营、海外学生来华交流、华文校长交流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最后,莫景洪主任指出国家政策对港澳台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这有待于我们每一位工作者把政策的倾向落到实处,将这一工作推上更科学更标准化的平台。
广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刘林睿处长从广州市现有从幼儿到高中的港澳台在穗子女情况为切入点,从如何培养中国情怀、广州情怀的角度提出和思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刘处长指出,华文教育的更多需求是现行政策无法解决的,因此她将会对政策设计给予更多思考,争取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需求。
上午9点半,研讨会主题讨论顺利开展。由广州市教育实验研究会会长、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峰校长作出的第一个主题讨论为:境外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与中小学的教育供给。陈会长主要从境外来华学生的情况分析中国留学生的现状,同时结合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的案例,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主任周静教授对“华文教育现状和境外人员子女在穗教育问题”展开讨论,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第二个主题。“人口迁移和流动意味着生存和进步,而静止则意味着停滞和萧条。”周主任首先肯定了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是走在进步的道路上。其报告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华文教育现状、境外人员子女在穗教育问题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肩负的使命。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温宗军主任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部为例报告了“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温主任指出“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并提倡课程设置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对如何实现“常规极致化”和如何“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1时半,研讨会进入分会场专题讨论环节。专题讨论分两个主题同时进行,分别是:“在穗港澳台学生接受中学教育现状、对策及港澳台联招备考分析”和“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与教育现状探讨”。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既分享了好的模式,又提出了自己教学或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中“三教”、多元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港澳台侨教育华文教育的前瞻性问题,是搭建平台、交流信息、整合资源、提升品质的重要举措。(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