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笛声传递情感,舞姿展现魅力--记中国民族舞蹈、竖笛、中国文化舞台剧课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06-07  阅读: 202



2016年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为期两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课程上为这些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青少年不仅安排了趣味汉语、中国武术类课程,还安排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课程。文化类的课程丰富多彩,包括了泥塑、草编、中国书画、中国民族舞蹈、竖笛等。
中国民族舞,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民族舞蹈课上,吴晓婷老师把大家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有的小组学习带有北国风情的蒙古舞蹈,有的小组学习略带柔情的扇子舞。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舞蹈,营员们都认真地跟随着吴老师的舞步,旋转跳跃、转身顿足,大家学得有模有样。
 
(吴晓婷老师在示范舞蹈动作)
 竖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而与中国古典乐曲的结合更富有韵味。在竖笛课上,谭合序老师教授大家吹的曲子是一首古典乐曲《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早见于清代,系著名的粤音曲谱,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谭老师先教营员们初识了简单的乐谱,在正式学吹时,营员们认真跟梁老师练习指法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节课下来,大家已经能吹几句简单的调子。
 
(营员们在学习认识乐谱)
此次文化类课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还安排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舞台剧课。文化舞台剧课,顾名思义,就是在舞台剧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更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在中国文化舞台剧课上,陈珏老师教营员们跳的是《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悠扬的诗词配上轻快的舞步,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时的那种果敢和勇毅。陈珏老师非常富有激情,营员们也被老师的认真所感染,努力跳好每一个动作。
 
(营员们在排练《木兰诗》)
从传统舞蹈、古曲到传统诗词,在歌声和舞蹈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相信营员们都会有别样体验,也会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宣传组 杨佳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