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三尺讲台见证你我对华文教育的深情——走进2015年“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暨南大学研习班课堂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阅读: 186



2015年10月11日“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拉开帷幕,来自27个国家的87名在一线从事华文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们如今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聆听着华文学院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讲课。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他们需要并且喜爱的?学员们眼中的优秀华文老师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培训课堂。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彭小川教授的课堂。
(彭小川教授讲授《华文语法教学》课程)
 
彭小川教授所讲的是《华文语法教学》,众所周知,语法是华文教学里的一大难点,语法教学很抽象,趣味性不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是在彭老师的课堂上似乎并不是这样,且听学员们细细道来。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校友吴祖桥老师说道,“我在华文学院读研的时候没有上过彭老师的课,但是这一次彭老师的课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彭老师很尊重学生,为人非常随和,她善于用例子来解释理论,引发我们思考,这一点让我觉得很特别。”60多岁的吴老师现在在印尼苏北华文教育促进会任职,他告诉记者今年师资班有好几个学员都是他推荐过来的,他表示将来会继续在印尼推广华文教育,鼓励学校开设华文课程,并且还会推荐更多的印尼老师来参加培训。
(课间采访来自印尼的吴祖桥老师)
 
来自印尼的正在中山大学读硕士的陈宇虹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非常喜欢彭老师,她之前来中山大学做过讲座,她的课深入浅出,把很深奥的问题讲得非常简单。上课的时候她会提问,给我们时间思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回答,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们,我很享受这种轻松自在的课堂。”当记者问到她对华文学院的其他老师们的印象时,她非常激动地说:“这里的老师都很热情,他们年轻,平易近人,而且乐于助人,以后回到印尼我一定会告诉我的朋友,让他们也来参加。”
(课间采访来自印尼的陈宇虹老师(左)和范之伟(右)老师)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童盛强副教授的课堂。
(童盛强副教授讲授《华文知识与能力》课程)
 
童老师讲授的《华文知识与能力》是一门“大综合”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华文教师在语音、词汇、汉字、语法、修辞、古汉语等方面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童老师在华文学院任教已有17年,是华文教师证书考试项目组的成员。在采访中童老师提到,这门课程的难点主要在语法、修辞和古汉语这三个板块,学员们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付诸实践。为此,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学员们受益匪浅。
(课后童老师为学员们解惑答疑)
 
学员丁培坤老师是生活在泰国的广东人,他在泰国读完大学后就留在当地的华文学校任教,如今已有5年了。在采访中他坦言自己很喜欢当华文教师,并且希望将来能继续从事这个职业。对于童老师的课堂,他认为童老师知识很渊博,这门课的信息量很丰富,自己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
(课间采访来自泰国的丁培坤老师)
 
来自印尼的范之伟老师认为童老师很幽默风趣,把原本艰涩难懂的知识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许文果博士的课堂。
(许文果博士讲授《华文教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综合方法》课程)
 
来自马来西亚的罗秋风老师开始有些担心,因为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很多,而且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可是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许老师的课很生动,人也非常好。在许老师的细心讲解下,她完全能跟上许老师的思路,也领悟了很多。
(课间采访了来自马来西亚的罗秋风老师)
 
来自英国的姬小婷老师从谢菲尔德大学毕业后就在谢市的一家中文学校任教了一年,刚刚踏上华文教师岗位的她觉得非常有必要来考取华文教师证书。她认为许老师很专业,讲得很好,讲义里的专业知识虽然对于一些非专业出身的华文老师会有一些难度,但对他们今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几位老师的培训课,本次培训班还有许多同样出色的课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优秀教师们在培训课程中的专业和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学员们的脑海中,相信来自五湖四海的华文教师们一定会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新闻组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