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学院“侗族文化”文化艺术服务团走进侗歌之乡——记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9-14 阅读: 370
2015年8月23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侗族文化”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十五名成员在刘潇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小黄村开展以“探察侗族文化,助力语言应用”为主题的系列调研活动。小黄村是大歌的发源地,被公认为“大歌之乡”,在小黄侗族大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后,小黄村的旅游业开始萌芽发展,但由于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在旅游业发展中遇到了众多典型的语言交流问题,具有很高的调研价值。
到达小黄村后,我们与团县委蒲书记进行了一次亲切的交流。在交谈中,蒲书记表示将对我们的调研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与团县委蒲书记交流)
在当天晚上,我们即动身前往小黄村村民集体练习侗歌的旅馆。在旅馆里,我们第一次和村民就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和侗歌文化进行了一番交流,而且,在村民们的歌声与交谈声中,大家还有幸见识到了侗族特有的琵琶和牛腿琴。
(侗族特色乐器—琵琶琴)
在次日早晨,我们来到了小黄村的鼓楼广场,观看了村民们特别组织的一场侗族大歌表演。侗歌歌声时而清脆悠扬,时而响遏行云,再加上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小黄村博物馆,侗族文化富有无限魅力的形象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住我们。
(侗族大歌表演)
下午16:00左右,黔东南州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我们的住处采访店家。记者在了解到我们是广州暨南大学下乡调研团队后,饶有兴味地跟我们就调研的内容展开了采访和录像。
(记者采访)
在切身感受到侗族文化的魅力后,我们在当天晚上正式开始持续三天的问卷调研活动。
(队员采访当地村民)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非常愿意学习普通话和英语,他们表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去学习。有的村民还就外出务工对侗歌传承的影响表示了些许忧虑,他们跟我们讲述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后不太会唱侗歌的现象。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侗族这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给小黄村带来的语言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
调研中,除了侗族的调查对象外,我们还询问到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对我们的调研也非常有帮助。比如,一位大叔就跟我们讲述,因为村中的老人和部分女性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村中的广播都用侗语而不采用普通话。还有关于旅游开发时的推广普通话方面,大部分村民都认为推广普通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还有部分的村民却认为,年轻一辈的都会讲普通话,老一辈的学起来却挺困难,所以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再推广普通话。这些资料和观点都十分的宝贵,给我们调研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队员采访当地村民)
在调研空隙时间里,我们还前往了小黄村村委会,就接下来的调研、宣讲会等活动和村长进行交流。村长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并给予了我们一些建议,这让我们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
(与小黄村村长合影)
在小黄村的第四天,问卷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在持续三天的调研里,我们共收集到了近200份有效问卷,这些经过实地考察而收集得来的资料不仅对我们的考察有帮助,而且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接下来的其他工作。
当天傍晚,我们在小黄村的鼓楼里举办了一场宣讲会,旨在以趣味性方式教导村民一些旅游业发展中最常用的实际表达方式。在宣讲会中,我们根据侗族喜爱唱歌的特点,除了教授普通话和英文的基本词汇外,还采用唱歌的方法来让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
(宣讲会合影)
我们在27日于团县委蒲书记的带领下走进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岜沙村。岜沙村是全世界最后一个枪手村落,我们参观了当地公益性的昆虫展厅和岜沙苗族文化陈列馆,领略到了独特的枪手村落文化。同时,我们也收获到旅游业在岜沙村扎根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华文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