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建构教师交流平台,提升华文教学质量 ——首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在暨南大学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08-18  阅读: 1540



          2011年8月16—17日,首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103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面向华文教学研究、华文师资研究、华文教材研究、华语习得研究、汉语本体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在中山翠亨村、珠海等地进行文化考察。

      论坛由暨南大学、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国务院侨办赵阳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除两岸专家学者外,来自大陆侨办系统各院校的领导也出席会议,并会同台湾各高校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院系领导,召开华文教育管理工作沙龙,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华文教育工作管理,提升华文教学质量。
       8月16日上午,首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开幕式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赵阳副主任作重要讲话。暨南大学胡军校长、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董鹏程秘书长分别致欢迎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化司雷振刚司长、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校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戴浩一教授,以及来自海峡两岸40多所高校从事华文教育事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由暨南大学贾益民副校长主持。
       开幕式上,赵阳副主任代表国务院侨办向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赵主任认为这是华文教育界的一项盛事,本次论坛首次面向海峡两岸华文教师,是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沉淀,应运而生。会议的成功举办,有赖于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华文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华文教育工作是一项中华民族的希望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无论汶川地震,还是特大洪灾,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从广州亚运到深圳大运会,海外华人华侨无不尽心尽力,倾其所能,全力投入国内的发展和建设,他们正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华夏之根的情怀。目前,华文教育事业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新形势下海外侨胞,特别是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语言文化具有强大的动力和需求,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次两岸华文教师论坛的召开,可以就华文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地研讨和交流,探讨华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共商两岸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大计,是形势所迫,恰如其时,会议成果将为海内外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最后,赵阳副主任希望海峡两岸华文教育界携起手来,加强理论研究、 扩大交流,汇聚力量,共同致力于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形成推动两岸华文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暨南大学胡军校长首先向会议代表们介绍了百年暨大的历史和发展情况。胡校长表示,大力发展华文教育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伟大事业,海峡两岸都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两岸华文教育界交往十分密切,轮流举办面向研究生、教师的华文教育论坛,就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开展研讨,共同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胡军校长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围绕论坛的各个主题坦诚地交换意见和看法,暨南大学将发挥与海内外华文教育机构联系密切,以及开展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实力较强、人才济济的优势,一如既往地与两岸华文教育界保持畅通的联系,开展广泛的合作,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和为侨服务的使命和任务。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董鹏程秘书长表示,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和暨南大学在华文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论坛的首次举办,对于两岸华文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为两岸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联系的平台。最后,董鹏程秘书长对两岸学者为本次华文教师论坛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及暨南大学在会议筹备和举行阶段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
       两天的会议日程中,会议代表们就华教现状与汉字教学研究、华文教学模式及词汇教学研究、华文课型教学研究、华文教学策略与教材研究、华文教材研究、华文教材与华语习得研究、华文师资研究、汉语本体研究等论题展开了研讨。并分为四个专题小组,举行了8场小组讨论。
       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戴浩一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陈纯音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竺家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教授、暨南大学宗世海教授应邀作专场学术报告。
       首届华文教师论坛上,特别安排了华文教育管理工作沙龙和华文教学工作坊的环节。其中,教育管理工作沙龙就华文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教学、行政管理,教辅工作,后勤服务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交流,还共商两岸各校院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华文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华文教学工作坊则偏重于成功的教学成果、教学法的演示。
 
(国务院侨办赵阳副主任作重要讲话)

 
(暨南大学胡军校长致欢迎辞)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董鹏程秘书长致辞)
 
(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方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