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志愿者是我感恩和回报的方式”——专访我院孔子学院奖学金班研究生亚运志愿者王慧如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11-24  阅读: 794



      201011月,对广州有着特殊的意义,对王慧如同样意义非凡。一年前选择来暨南大学读研究生时,她就跟自己约定——亚运会一定要当志愿者!而现在,她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成为了亚运会开幕式运动员交通保障组的一名志愿者。

       生于台湾,远嫁香港,旅居日本,定居美国,现年50岁的2009级华文学院孔子学院奖学金班美籍研究生王慧如,可能是暨南大学学生志愿者中年龄最长,人生经历最丰富的一位了。因为这种特殊的背景,更因为她在志愿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在开幕式结束后,已有多家媒体对她进行了采访。

 

 

知福—感恩、回报

 

       “如果没有祖国的栽培,没有国家汉办的资助,我不知道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很感激祖国和汉办,而当一名亚运志愿者正是我自己的感恩方式。”当谈到学习任务如此繁重,为什么还要报名参加亚运志愿者时,慧如毫不犹豫地说。

也许是因为求学之路的坎坷,慧如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研究生生活。2009年,国家汉办在全球招收了来自55个国家的1021名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王慧如从旧金山申请到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孔子学院奖学金。在这之前,她曾在旧金山有过13年的汉语教学经历,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后,她决定来中国深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暨南大学旧金山点第2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圆了她的硕士梦。所以她很感激汉办、孔子学院和暨南大学对她的培养。

此外,作为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侨,慧如有着浓厚的祖国情结。她时刻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并且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当志愿者为亚运会服务更是责无旁贷。私下里,慧如还谈到她先生祖籍广东,她也算是一位广东媳妇,这次亚运会在家乡举办,她做志愿者一方面是报答先生对自己中文教学工作与学业多年的支持,一方面是做好主人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到家乡的热情好客。

 

                                                                                                                 

惜福—志愿、珍惜

 

       作为开闭幕式的志愿者,从1131112开幕式当晚,王慧如一直在接受紧张的培训和排练。虽然每天的排练都是下午一点才开始,但是她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时间观念,每次总是提前两三个小时就从宿舍出发赶往海心沙,从来没有迟到过。

开幕式运动员交通保障组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停车场的秩序。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旅游车空车进入和运动员到达停车场前大家都需围成一字“人墙”,无声地引导人员上下车,确保车辆进出于正确的停车位置。虽然工作很微小很枯燥,但她总是能让工作充满乐趣,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次任务。而且,在顺利完成自己的志愿工作后,她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有大局意识,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小组,热心地提出了很多建议性的建议。

谈到亚运志愿者工作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时,慧如高兴地说:“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识了很多朋友吧。我很珍惜他们。”虽然比同组的志愿者年长,但和慧如相处起来,大家都会不知不觉中忘记她的年龄,而是像和一个真挚要好的同龄朋友相处一样,轻松愉快。这个团队中,有很多小事让慧如特别感动。比如有组织能力强的组长们,把大家紧密团结起来;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朱锦超小组长,要求大家时刻保持微笑,并亲自用食指去量每个人的嘴角;有积极负责的邵万宽组长,会在凌晨一点半收到他的短信,告知已解决了她的志愿服问题;有活泼可爱的同学,亲切调皮地叫她“妈妈”……慧如对这些朋友赞不绝口,充分肯定了他们出色的志愿领导才能与感人的志愿服务精神。

 

再造福—传递和谐

 

亚运会向世界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广州的繁荣大都会形象,同时,慧如更希望能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与和谐共进的信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以及53万名亚运志愿者的奉献服务,让亚洲甚至全球各国感受到中华民族是热情友好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锐变中强调和谐、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国家。

       “知福,惜福,再造福”,一直是慧如的生活信念。能来暨大读研,能当上志愿者,能结交这么多朋友,对慧如来说,是很难得的福分,她很珍惜这种福缘。提到明年就要毕业时,她忍不住热泪盈眶,甚至还想过留在广州继续读博。“真舍不得离开啊,希望广州很快又能举办一次亚运会,到时我还要来当志愿者!”这座城市,这份“职业”,注定成为她人生轨迹中的又一段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