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放飞梦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短期非学历语言生 澳大利亚籍华人吴其芬专访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8-12-19  阅读: 1555



 

阳光破入窗台,洒在临窗的课桌上。这是吴其芬校友每天上课的地方,虽然下课铃早已响过,他仍坐在课桌前看着今天上课的笔记。“你好,我是吴其芬。”在这字正腔圆的自我介绍后,他接着说:“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用中文来表达,如果我说得不对,请你帮我纠正吧。”此番“自我说明”语速缓慢,刻意修饰的语音中透出这位年近70、祖籍广东高要的华文学子心中那恒久不灭的年轻梦想:“我一定要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来专门做学生,学习普通话,这是我们中国的语言,海外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必须学会!”

 

父子四人 求学暨南

1988年的今天,我第一次带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华裔学生回来参加广东省侨务办公室举办的假期冬令营活动。”弹指20年,回忆当年首次踏访羊城,先生眼中闪烁着跳跃的神采:“1988年冬我第一次带团回国,带着包括大儿子在内的1020岁左右的大孩子来到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得到了学校老师们非常热情的接待和照顾,印象特别深刻,那些大孩子,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集中学习汉语普通话,虽然都说得不好,甚至开始时根本听不懂,但这段经历使他们对祖(籍)国加深了了解。比如我的大儿子,当年他才17岁,刚刚考上大学,经过那次冬令营活动,他开始对汉语普通话,对中华文化感兴趣”。

也许是哥哥描述的中国之行,补校之旅让中文程度较好的二儿子心动并积极响应了父亲的号召,于1995年参加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冬令营活动。“二儿子喜欢唱歌,是靠唱华语歌曲学习汉语的。”先生回忆道:“那时的补校已并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我们现在上课的这栋多功能的教学大楼还没完全建好,条件虽然普通,但孩子们在这里留下了愉快轻松的语言文化学习经历。”时隔多年,先生指着校园内的建筑物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国际地位提升了,来华学习汉语的人多了,不像以前,我们都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家长才放心我带他们的孩子回来参加冬令营,现在不同了,家长们是主动希望自己的孩子回来学习,就算自费,也要参加。”

“我们中国的语言必须在海外华人中流传下去,这是中华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断!我能做的,就是组织冬令营活动,带孩子们回来。如果没有语言,没有文化,海外的华人还会不会爱中国?”正是在这颗闪亮中国心的指引下,2000年,先生带着三儿子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冬令营活动。他说:“我还是选择华文学院,多年来,我知道自己内心对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情感。别的不说,我多次带团回来,从我自己两个孩子身上的进步就能说明问题,孩子们的这个中国心就巩固了。要是孩子们不会说‘话’,那还有没有‘心’?无‘心’又怎么学说‘话’!这是民族精神的问题,一定不要断!所以我自己这次也专程回来学习了。”

 

一个班级 一个学生

“我总是要求孩子们要学会说‘话’,可自己却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问及此次自己作为学生重返校园专门求学,先生有点不好意思,他笑着说:“孩子们都觉得‘怪怪地’,这么老了还要回来学习汉语普通话,不过都很支持,因为他们知道,多年来我虽然带团多次,但一直作为负责人,无法安心坐在课室里听老师讲课,好好学习普通话,心中一直都有个梦想:以学生的身份专门回来学习,这个梦想是我的动力。”

凭借这股动力,今年10月底,先生拨通了补校老朋友的电话,直接地表达了含藏内心多年的求学愿望。这个愿望感动了补校老朋友,更感动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院当即决定:专门为吴校友一人开设一个专门的班级,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先生自身的语言情况专设三门针对性的课程:粤语与普通话词汇、语法对比,汉语拼音与普通话训练、普通话日常生活用语。

每天早晨,他和校园内孙儿辈的年轻人一起,迈着踏实的步伐,在课堂上接受专业的汉语普通话教学。“我的三门课由三位老师负责,老师们很专业,对我很耐心,可惜我没有语言天赋,学得很幸苦,尤其语音最难,脑子里要经过家乡方言粤语和英语的转换后才能发出普通话的音,不过我学得非常开心。经过这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虽然讲得还是不够好,但对比之前,我自己感觉进步了很多。”吴校友谦虚地接着说:“这么老了,如果还和年轻人一个班级,我肯定赶不上,学院老师们非常细心,考虑了我的特殊因素,为我专门开设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使我达成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和梦想,我内心非常感激。如果还有时间,真想继续留在学院,继续学习。”

 

寻找记忆 涌动侨情

发肤同色,血脉同源。多年来,先生对“侨”字有着深厚的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心体会:“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美好回忆,大家都是中国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都有同一颗心。回来多次,虽然校园面貌改变了许多,但20年来这里的每一处变化,都留在我的脑海里,不会忘记。”因此,他选择继续住在1988年首次带团回国时住过的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接待站。

梦想从这里延绵,记忆在这里出发。谈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前身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先生脸上那岁月的印记变得柔和:“20年变化真是太大了,在补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文学院,越变越好,不管带不带团,几乎每年我都要回来,回来就一定到这里来,华文学院于我,就好像学院开设的香港警察普通话培训班所说的那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是我们的‘Home away from home’(家外之家)。”

走在校园林荫道上,先生经常能遇见他的老朋友,他说:“多年未联系的老友突然遇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尤其是在我回来学习的这段时间,正好是补校/华文学院建校(院)55周年的纪念日,学院邀请校友们返校相聚,其中很多都是我的老朋友,那天我们在一起聊了很多很多,看到母校近年来如此大的发展,非常开心,更觉得自己多年来热心的冬令营活动有价值有意义,孩子们必须回来亲身体验,才能从内心真正感受和体会中国发展及祖(籍)国的伟大!”

悠悠中华,凡五千年。交谈中,吴校友一直强调:“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一代代血脉相传,传承的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这代人不重视,不努力,如此沿袭下去,按这个语言文化消失的‘方程式’类推50年,我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因此,海外的华侨华人,都希望国侨办能继续有针对性地组织此类冬、夏令营活动,更希望能给海外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孩子提供资助,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回到祖(籍)国,去体验她的伟大,而这也必将在他们一生中留下永不磨灭的中国印记。”

 

吴其芬校友简介:

吴其芬先生是澳大利亚墨尔本著名侨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香港赴澳求学,大学毕业后在纽省DUBBO圣约翰书院执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参加社团工作,多次组织澳洲华裔青少年回国参加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冬令营活动等。吴曾任维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维省柬华总商会创会副会长,维省东华联谊会顾问及香港会会长;现任澳洲广东会馆创会会长,澳洲华人健康促进会董事,任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高要市政协委员会委员,肇庆市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2007年获澳大利亚OAM国家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