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的海外华文教育与我国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文字应用》,2020年第4期。 2.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与刘慧、李计伟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3.热词热语勾勒时代印迹,《光明日报》2020年1月4日。 4.走访沙巴“山东村”甲必丹记略,李宇明等主编《语言学家的田野故事》,商务印书馆,2020年。 5.最后的见面,《华文世界》,台北,2019年12月(总124期)。 6.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新中国70年语言生活回眸,《光明日报》2020年8月10日,又《新华文摘》2019年第21期。 7.七十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4期。 8.并非还债的“还钱”,《咬文嚼字》2019年第5期。 9.一个动物人到社会人的全景式记录,李宇明著《人生初年·序二》,商务印书馆,2019年。 10.汉语拼音也是世界的,《咬文嚼字》2018年第2期。 11.掂掂各地华语的“斤”“两”,《咬文嚼字》2018年第4期。 12.论华语研究和华文教育的衔接(与王文豪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8年第2期。 13.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生活,《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9日。 14.论中国官方语言的名称,《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5期。 15.汉语的性质和定义,澳门语言学刊,2018年第1期。 16.《新闻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序,段业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 17.我和商务印书馆的15年,《中华读书报》。 18.论祖语与祖语传承,《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3期。 19.马来西亚华语语法概述,《全球华语》2017年第1期。 20.新加坡禁绝方言的思考,《怡和世纪》2017年1月,总31期。 21.首相,还是总理?《咬文嚼字》2017年第3期。 22.年华如水忆恩师——纪念导师张礼训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署名:张晓铃 郭 熙 孙德坤),《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17年夏季号。 23.汉语热如何延续?《光明日报》 2016年6月18日语言文字版。 24.语言生活研究十年(与祝晓宏合作),《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 25.借力拼音,让汉语更快走向世界,《光明日报》 2016年6月12日语言文字版。 26.关注全球华语大有可为,《咬文嚼字·华语圈》开篇,2016年第9期。 27.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郭熙教授访谈录,《世界华文教育》,2016年第3期。 28.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2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30.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31.是否送孩子到中国读书要从实际出发,201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 32.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5》,商务印书馆,2015年9月。 33.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世界华文教育》2013年第1期。 34.语言规划的动因与效果——基于近百年中国语言规划实践的认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1 期。 35.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3期。 36.民国时期的两本字典,《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 37.华语视角下“讲话”类词语使用情况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38.改进文风,教育部语信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特稿,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1版,第41-46页。 39.转变文风:领导,制度,教育,教育部语信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要况(2013)》,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1版,第29-31页。 40.推进字母词“汉化”研究(第一作者),教育部语信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要况(2013)》,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1版,第58-60页。 41.汉语国际传播(第二作者),教育部语信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1版,175-185页。 42.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及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与刘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 43.新加坡的华文教学还需加快步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年8月8日。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808_004_1.shtml 44.汉语国际传播状况(与骆峰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年。 45.广州小北路外国居民语言生活状况(与张秀彦、陈芳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年。 46.关于语言规划中贯穿国家认同建构意识的问题,《澳门语言研究30年—语言研究与回顾暨庆祝程祥徽教授澳门从研从教30周年文集》,澳门大学,2012年。 47.华文教学在新加坡--目标和层次的讨论,《华文学刊》(新加坡),卷九第一期,2011年。 48.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49.论海外华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安然、崔淑娟《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0.话说“华语”——与美国旧金山华文电视台八方论坛主持人史东对话录,《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1.华文课程B应该真正“外语化”,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3月26日。 52.《中文》(初中版)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色(合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3.再谈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南方语言学》第二辑,2010年12月。 54.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再思考,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7月15日。 55.华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11月23日。 56.华语规划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57.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58.语言暴力:“文革”点名术的证明,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宁,2009年。 59.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2009.9。 60.海外华语传播200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2009.9。 61.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 62.两岸汉语的差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海峡两岸语音与语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 63.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64.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65.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商务印书馆2007年。 66.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 67.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8.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69.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70.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 71.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曾在美国纽约大学主办中文教学国际会议(2004)上宣读。 7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73.海外华语传播概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74.海外华人华侨分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75.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76.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研讨会(2004)上以《对汉语父亲称谓问题的若干考察》为题报告。 77.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78.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79.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 80.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 81.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82.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83.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 84.字母词规范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后收入《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 85.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联合早报》,2005年5月10日。 86.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 87.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 88.“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 89.“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 90.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 91.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92.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 94.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95.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96.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 97.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98.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 99.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00.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 101.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102.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 103.对新时期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 104.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105.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06.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107.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 108.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 109.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 110.磨盘话词汇选,《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 111.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 112.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13.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 114.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 115.磨盘话同音字汇,《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116.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 117.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 118.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 119.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 120.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 121.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 122.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 123.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24.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 125.“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 126.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 127.礼貌语言要得体,(与华培芳合作)《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28.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 129.语法•语义•语用,《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 130.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 131.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 132.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 133.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 134.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 135.“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 136.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 137.“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 138.《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 139.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 140.“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 141.“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 142.汉语介词研究述评,《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 143.《国文法草创》述评,《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 144.虚词和虚词教学,《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 145.“个”的词性,《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 146.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 147.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 148.《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 (与张晓铃合写),《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 149.说“永远”,《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 150.台湾的语文教学,《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 151.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 152.关于“东南部气候……”,《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 153.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 154.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 155.谈“东山再起”及其他,《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